【佛教入門 】佛陀的教化工作--佛陀的行止

釋尊於成道之後,直到入滅為止,大約有四十五年的歲月,每年除了四個月的雨季,和常隨的弟子們在某信徒的家裡,或在某長者所建贈的精舍、林地、莊園之中,安居度過之外。平均每年有八個月的時間,從事於遊化人間的工作。經常由村至村,由城至城,由此國到彼國,在許多弟子的伴同之下,到處宣化佛的教法,往往是用淺近的比喻和生動的民間故事,作為宣揚佛法的方便。

佛陀時代,有名的居所,除了前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,尚有舍衛城(Srāvastī)附近的衹園精舍,亦名祇樹給孤獨園(Jetavanaanāthapiṇḍasyārāma)。這兩個地方,在佛教史上的地位,極其重要,佛陀的許多經典的說出,與這兩處有關,因為場所廣大,便於容納多數的聽眾和出家人的住宿,所以在許多佛經的開卷之時,即說明當時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衛城的祇園精舍所說。王舍城是摩揭陀國的首都,舍衛城是憍薩羅國(Kosalā)的首都,這兩個國家,正是恆河流域印度新文化的中心,比起釋迦族的迦毘羅衛,也都是大國和強國。

說起祇園精舍的因緣,非常富有詩意。據說,當佛陀帶著來自釋迦王族的新弟子們,回到王舍城之後,即有一位當地的富豪,恭請佛陀及其弟子們,到他家裡應供吃飯,恰巧於前一天的下午,這位富豪有位親戚,名叫須達多(Sudatta),特別自舍衛城來訪,見到這個富豪的全家上下,都在忙碌非常,一問之下,始知是為準備迎請佛陀應供。當他聽到「佛陀」的尊號之時,感到驚喜不已,即說:「佛陀的名字都不容易聽到,何況能夠見到佛陀並且禮敬佛陀,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!」因此,等不及第二天天明,須達多便逕自前往佛陀的住處求見,那晚的佛陀,是在塞林(Sītavana)中靜坐,那是林葬的墓地,人死之後,棄屍於此,任鳥獸噉食的林地。雖在極端的恐怖心理之下,須達多還是鼓足了勇氣,走進了陰森的寒林,拜見了佛陀,親聞了佛法,成了虔誠的在家弟子。因他乃是舍衛城的首富,故請佛陀到西北方的舍衛城去弘法。他在回國的途中,凡是遇到了熟人,就勸他們共同發心,建一座精舍,供養佛陀和佛的比丘弟子。由於他的交遊廣闊,並且受到許多人的尊敬,頗收一言九鼎之效,一邊勸說,一邊著手建造精舍的工程。

再說建造精舍的處所,當他回到舍衛城後,看了很多地方,均不理想,唯有祇多(Jeta)太子的私人遊園最合適,所以投金五十四億,買下了地皮,另由祇多太子獻出園中的樹木,故名祇多林(Jetavana)。須達多樂善好施,周濟孤獨,號為給孤獨長者。由兩者的功德所成,故稱祇樹給孤獨園。當在祇園精舍的建築工程進行之際,佛陀首先派了舍利弗前往,負起監督任務。這所精舍佔地達八十頃,長一千六百英尺,寬四百五十英尺,約一萬九千一百七十坪,建有十六大重閣、六十窟屋、六十四院,窟外的別房住屋千二百處,個別集眾打犍錐處百二十所。由此看來,這是多麼雄偉的大寺院了。住於舍衛城的憍薩羅國王波斯匿(Prasenajit)王,當佛陀到了祇園精舍之後,也常喜前往訪問聽法,成了三寶的擁護者。

從此之後的釋迦世尊,便經常往返於東南的王舍城和西北的舍衛城之間,佛教的教化活動,也即以此約六百公里直徑的範圍為中心。

 

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「佛教入門 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善聽香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