恬淡與寬闊

 

  生活的本質是實現,不是追求。

 

  實現是一切現成的,在現成的生活中就有悅樂。人總是對自己不忠實的時候,才會壓抑和痛苦。所謂不忠實是指抱著一個很沉重的期望或欲望,用它作為生活的目標,以致自己的能力或現有條件,在那個目標之前相形見絀。於是,陷入嚴重的自卑或挫敗感,感覺無力或匱乏。於是,開始不喜歡自己,要用許多伎倆來偽裝自己。這時強烈的追求就會化作一團欲火,燃燒自己原先自在的“功德林”,這是人生的悲劇。

 

  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

 

  達摩提出的第四個生活方策,就是無所求行。千萬不要把“無所求”誤會為什麼都不做,什麼都不想。這樣就會墮入消極的“無記空”。無所求的本旨是恬淡。恬淡的正確意義是如實地接納自己,依自己的本質實現生活。生活不是追求,而是實現;追求的結果是苦惱,實現的本身就是悅樂,故云:

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。

 

  如果活著是為了追求滿足野心,便即刻陷入一個急流似的漩渦之中。因為自己變成那個“追求之流”的難民,一直被它旋轉而起漂泊,成為欲望漩渦的奴隸,那就沒有快樂可言。有一位初當婆婆的人,一直希望自己的媳婦賢孝,更希望親人都能稱讚她有好媳婦。所以她殷切期待媳婦溫柔勤快,理家井井有條。她的目標太高,又對媳婦的角色認識不清,漸漸由挑剔而起摩擦,終至水火不容,同一屋簷下,彼此經常惡言惡語。那不是苦嗎?

 

  無所求就是空,空是指淳樸沒有虛幻、實實在在的意思。人必須把不合理的抱負和欲望放下,才能實實在在的生活,能接納自己如實的生活,自然有著悅樂的心情。

 

  人最忌諱強求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,因為那會扭曲自己的生活,又會使自己陷入饑饉貧乏的心理狀況。另一方面,即使有能力追逐和佔有,也未必能悅樂清心。禪門有一則故事說,有一位貪心的旅客來到一個地方,發現那裏珠光寶物應有盡有,這位嗜財如命的旅者,看到好的衣服就往身上穿,美的珠寶就往身上戴,但一戴上去就捨不得脫下來,等到他感到可以滿載而歸時,自己卻走不動了。這時地動山搖,旅者卻無力逃走,他站在那裏等著地層漸漸下陷,最後墜入地獄的陷阱。所以,達摩說:

 

  世人長迷,處處貪求,名之為求。

  智者悟真,理將俗反,安心無為。

 

  不貪不求,悅樂自由

 

  人若能不貪婪,不強求;祛除野心,心靈自由,就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。人生本來就是苦,如果坦然接受人生是苦,那麼恬淡之情油然而生。倘若汲汲於鑽營,就會產生嚴重的苦惱,佛學上叫作“苦苦”。因此,要能以恬淡的態度生活,才有真正的自由和悅樂,所以說:判如無求,真為道行。

 

  無所求行使一個人從“無欲則剛”中脫胎換骨,不易受引誘而墜入陷阱,同時也有較好的心智以解決問題。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智慧而不是野心和佔有。有智慧的人,處處都能解決問題,所以是自在的。名利熏心則障礙心智,限制了自己的開闊前程。

 

  我們看看雙手,如果兩手老握著拳想抓住什麼東西,這雙手是不是就不能做其他的事了呢?如果心裏老想著鑽營,是不是也卡死在鑽營中,而看不出更多悅樂的生活情趣呢?所以無所求是一種心靈的自由,它能給我們自由和自在,它提供了創意的生活條件。

 

  在滾滾紅塵之中,我們時時刻刻要明白並接受來自各方的挑戰(報怨行)。由於生活是無常的、變動不羈的,所以你不能僵化,必須檢討原因,隨緣應變(隨緣行);有很多事情不是你能改變的,所以你必須懂得任命而不逃避(報怨行)。當然,必須有一套現成的生活應對方式,好解決一般生活及工作的問題(稱法行)。為了保有清醒的智慧和回應能力,不能用野心和貪婪來生活,而要以恬淡的態度待人處世(無所求行),這樣就會有悅樂的人生。達摩所提示的四行:報怨行、隨緣行、稱法行和無所求行,為成功人生的四策。(出處:南海海上觀音網)

 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善聽香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