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佛法的觀點看人生    

金明法師 

 

我們知道,人的生命,是依這個世界而生存的,同時也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。所以在哲學上往往說到人生觀時,也牽涉到世界觀去。這人生與世界,在佛法中,總名叫「世間」。而由這「世間」,再分為「有情世間」,和「器世間」。「有情世間」包括了人類以及一切有生命者。而「器世間」則指這個森羅萬象的世界。因為人生不能離開世界,世界與人生,有著極密切的關係,所以佛法上說到「世間」,也就包括宇宙和人生了。

 

雖然,佛法浩如煙海,而其對於宇宙人生的說明與指示,又是多方面的。在這一兩個鐘頭的講述裡,說不了多少,所以我現在祇提出其與人生最密切的幾點,來跟大家互相研究:

 

一、緣起的人生觀

 

宇宙現象,萬有陳列,推究所因,眾說競起:西洋的哲學家,有主唯心,有主唯物,有主一元,有主二元等。印度的宗教如梵天派,主萬有皆以梵天為本源。哲學如數論派,主神我與自性和合,便生形形色色的萬有。勝論派則主萬有的本源為極微,起於空間。這些學說,雖也不無他們的理由,好像荀子所說,「持之有故,言之成理,可以駭眾人之耳目者」。但從佛法的觀點來看,恰好群盲摸象,各人都只摸到其一端,便以為得其全體的真象了!實際上,都未能徹底明瞭宇宙萬有的真相。

 

從前,印度有個聰慧博學的青年宗教學者,叫做舍利弗。他跟另一個青年宗教學者叫做目犍連的,很是要好。他倆時相過從,研究學理。同時每人都有一百個學生,在跟他們學習。然而他倆雖然都有淵博的學問,卻總認為自己還沒有獲得究竟的真理。於是相互約定:那一個有著特殊的見聞,都得互相通知,以資切磋。

 

有一天,舍利弗進王舍城,遇到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馬勝比丘,舍利弗看他那威儀莊嚴的風度,一望便知道他是一位很有修養的宗教家,心裡肅然起敬!於是,他很有禮貌地問道:「請問大修行者的大名?您住在什麼地方?您的老師是誰?您老師教你什麼道理?」馬勝比丘合掌而很謙虛地答道:「我蚪馬勝,住在竹林精舍,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陀,是一位徹底覺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大導師。佛陀時常宣說甚深微妙的道理,惜我修學的日子不久,還不能領悟得那麼多。只是常常聽見佛陀說:『萬有皆從因緣生』,這就是佛陀的中心理論了」!接著,馬勝比丘便把「萬有因緣生」的道理,向舍利弗解釋一番。這位博學多聞的舍利弗,雖然通達當時印度的各種宗教與哲學,卻從未聽過這樣圓滿透徹的道理。他聽了馬勝比丘這一席話,立刻解悟到佛陀的真理。這時,他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,作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!於是回去邀同目犍連,帶領了兩百個學生,一同從佛出家。後來,成為佛陀門下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兩個大弟子。

 

「萬有因緣生」,佛教的術語也叫「一切法緣起」。「一切法」就是宇宙萬有。那麼「緣起」是什麼呢?緣,是關係和條件的意思:起是生起。緣起,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,都是由各種條件互相攝持的關係而生起而存在的。例如:

 

A、一棵樹的生長,一定要有一粒樹的種子,這叫做因。同時必須有土壤、肥料、水分、溫度、空氣種種條件,幫助種子生長,這叫做緣。由於因緣的湊合,這棵樹才能生起與存在,這叫因緣生,也叫緣起。進一步說:生長這棵樹的種子和水土等因緣,本身還要靠別的因緣,因緣又要靠因緣,這樣推究上去,可以牽涉到宇宙萬有。從另一方面說:這棵樹可以培植風景,長大後木材可以砍來做傢具,而傢具又可以供人應用。由因緣所生的樹,又可以做別的東西的因緣。這樣推究下來,物物相助,又可以關涉到宇宙萬有。萬物助長於一物,一物又可以關連到萬物,宇宙萬有,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互助關連的關係之網。

 

B、一個人的產生,除了自己的業識為「親因」之外,還必須要有父母為「助緣」。而父母的本身,又要有父母為其所由生之緣。這樣從縱的方面推上去,其直接和間接的關係是無窮的。生下來後,又必有衣食住的需要,因之就跟農夫與工人發生了關係。而農夫與工人又必須要有其他的關係,方能生存。這樣從橫的方面推開來,其直接和間接的關係又是無盡的。所以一個人的生命,如就其當體觀之,不過是五六尺之軀而已,其在世界人群中,真同滄海之一粟,渺小得很!然若進一步的從其所牽涉關係的各方面推之,則縱觀無窮,橫觀無盡,幾乎和全體人群都有發生關係。這個人生社會,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互相關連的緣起之網。

 

基此緣起真理,宇宙間的所有形形色色事事物物,大至地球,小至原子,其所以能成長與存在,都是從種種關係條件湊合而成的。換句話說:沒有一樣東西,是自己可以完成自己,不必等待其他的肋緣來完成的。同時也沒有一樣東西,能夠離開其他事物關係而可以獨自存在的。

 

緣起,是闡明宇宙萬有實相的真理。這種真理早已存在,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。不過真理雖然早已存在,卻從來沒有被人發現,直到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覺悟成道時,才被發現。這好像萬有引力的原理早已存在,等到十七世紀時,才被牛頓發現。水的汽力原理早已存在,等到十八世紀時,才被瓦持發現一樣。

 

釋迦牟尼佛生於印度,當時印度的思想學說,極為複雜,對於宇宙人生的解釋,異論紛紛,莫衷一是。在那各派對人生的解釋中,「邪因論」與「無因論」是最重要而也最普遍的兩種主張:「邪因論」認為人生一切,都是冥冥中已經註定的。它抹煞了人生自力更生的行為價值。「無因論」則以為人生的智愚貧富,都是偶然或者自然而然這樣的。它抹煞了人生自作自受的善惡因果。這些自以為是的謬說,混亂了當時印度的思想界。使當時的人民,搞得混淆不清。等到釋迦牟尼佛倡說「緣起」真理,思想界的耳目為之一新!這「緣起」的真理,像一粒定水珠,把像一塘混濁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;而對那些徘徊在歧途上的人民,指出一條人生真理的康莊大道。

 

二、互助的人生觀

 

互助,是一種美德,也可以說是:人生應有的行為。可是、一般人只知道其然,而不知道其所以然。

 

英國達爾文的進化論,說生物進化,是由於自然淘汰,以生存競爭為原則。後來,俄人克魯泡特金創互助論,他說:人生具有自然的同情心,所以大家都有社會的自覺。就是下等動物,也有社會的意識。故生物進化中,個體與群體,其利益始終是互相調和的。惟其互相調和,始能逐漸發展而有今日。

 

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,指出人生的互助,是因為彼此都具有自然的同情心,這是從生物進化的現象事實立論的。在佛法中,更進一步的,說明其互助事實的所以然。換句話說:就是說明人生之所以互助的原理。

 

人生互助的原理是什麼?就是緣起。因為根據緣起真理,人生社會,是一個互相關連的緣起之網。個人的存在,是緣起於群眾的,不能離開群眾而孤立。群眾與己,己與群眾,是互助生存的。群眾是自己生活的來源,而自己是構成群眾的份子。為群即所以為己,害群亦適以害己。個人與群眾的關係至為密切,而彼此的互相影響亦很大。個人的健全與精進,能夠促使社會良善與進步。而良善與進步的社會,也可以促成個人健全與精進。反過來說:個人的懦弱與墜落,會使社會退化與腐化。而退化與腐化的社會,也會使個人懦弱與墜落。所以個人的一舉一動,都會影響到社會人群。

 

人生是緣起的,而緣起的人生,便是互助的人生。所以人生的意義,並不在為個人的享受,乃在求個人的健全,以謀全體社會的大幸福。因為社會包括了個人,社會得到了大幸福,個人的幸福也在裡面了。要是我們只顧個人的幸褔,而不顧社會幸福,甚至妨害社會幸福,那麼社會的幸福被害了,結果個人的幸福也得不到。這就是說:我們必須要在為全體社會謀大幸福中去求個人的幸福,這樣的幸福,才是真實的幸福。這叫做利他則成自利。要是你想從損害全體社會大幸福上去求個人的幸福,那就好像飲了毒汁以求止渴,雖得涼快一時,終必自招滅身之禍。這叫做害他則成自害。

 

總之,根據緣起真理,人生是互助生存的:「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」。我們不要把個人的利益看得很重,而忘記了我們所依存的社會群眾。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,去為社會群眾謀福利。

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善聽香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